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科技之星|在期待中度过每一天的“科研渔民”

发布人:日期:2022年01月13日 22:02浏览数:

■开栏的话

在崎岖的科研道路上,无论是奋战了几十年的前辈,还是崭露头角的新生代,他们都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是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是创新引领发展的中坚力量。从今天起,湖南日报社和湖南省科协联合推出《科技之星》栏目,讲述10位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敬请垂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阳乐

【名片】

刘少军,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7月出生。主要从事鱼类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创建了新的鱼类种质资源,研制了一批优良鱼类,系统揭示了杂交鱼的遗传特性和繁殖特性,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领域的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成绩。

【故事】

        2021年12月19日,岳麓山水产种业创新中心基地暨刘少军院士工作室在望城成立。当天当选省科协副主席的刘少军,马不停蹄奔赴科研主场。

    微信名叫“fish farmer”的刘少军,自称“科研渔民”。“对鱼比对我自己的孩子更细心,陪伴鱼比陪伴我的亲人时间更多。”刘少军说。

    每年3至6月,刘少军总是忙不赢,他要赶着淡水鱼类产卵季节,去全国各地的实验基地干活。“鱼类产卵从凌晨三四点就开始了,我们要观察鱼类产卵情况,作息时间也得跟着鱼类走。”刘少军对此习以为常。30多年来,在他带着团队日复一日的追问和求索中,流传多年的观点“远缘杂交难以形成可育品系”被修正了。鲤鱼、鲫鱼、金鱼之间的进化秘密,就是在几轮难忘的探究中被一点点揭开的。

        30多年来,在他带着团队日复一日的追问和求索中,流传多年的观点“远缘杂交难以形成可育品系”被修正了。鲤鱼、鲫鱼、金鱼之间的进化秘密,就是在几轮难忘的探究中被一点点揭开的。

    2014年9月的一天,刘少军去基地巡池,当检查到鲤鱼作为母本、鳊鱼作为父本的鱼苗池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养殖着1000多尾鱼苗的池里,除了正常的鲤鱼型或全身少鳞的鲤鱼型后代,竟出现了几十尾类似鲫鱼一样的鱼,其外部形态特征酷似自然界中的土鲫。

    “犹记得当时,刘老师手里仔细揣摩着这些类似鲫鱼一样的鱼,反复地观察,念叨着这鱼儿体型非常好,头小、背高、尾柄短,像极了鳊鱼,亲自取名叫‘湘军鲫’,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了原池塘,仅留下三条鱼做研究,并叮嘱我们对这个池塘小心看护,重点养殖。”师从刘少军的王石博士回忆。

    鲜艳活泼的锦鲤和金鱼之间是否也有着某种特殊关系?次年的鱼类繁殖季节,脑洞大开的刘少军带着团队把锦鲤和鳊鱼杂交。一年后,1000多尾杂交后代中,竟然出现了20来尾彩鲫。

    “刘老师视若珍宝,单独弄了一个池子安放这些彩鲫,亲自取名叫‘湘军花鲫’,而且每天都会去看它们。”师从刘少军的王余德博士说。

    彩鲫和金鱼体色及形态都很接近,两者之间是否又有故事?刘少军接着揭秘。

    经过批量繁殖,成千上万尾彩鲫在池塘里活蹦乱跳。他带着团队成员把彩鲫一条条打捞进一个白色的瓷盆里,仔细观察和筛选。有时,蹲在那就是大半天,起身时脚麻了完全站不起来。终于,他们在彩鲫后代里发现了10尾金鱼!

   10尾“宝贝鱼”眼睛乌黑,身子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血液的流动,不仅丰富了市场上的观赏鱼品种,也能成为很好的科研材料。

就这样通过长期系统的研究,他们找到了鲤鱼-鲫鱼-金鱼进化路线的直接证据。“在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坚持和榜样的力量,坚持才会有惊喜。”王余德说。

    无论是顶着烈日,还是冒着小雨;无论是赤着双脚站在田埂上,还是干脆泡在池塘里,或是在实验室无数次地拨弄培养器皿,这位“鱼院士”从未觉得枯燥和辛苦。

    “我总在期待新型鱼类的诞生,期待新型鱼类具有优质性状出现,期待具有优质性状的新型鱼类能够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应用,期待揭示鱼类优质性状形成的生物学机制。在期待中度过每一天、每一年。”刘少军深情地说。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wxhn/article/202201/202201102253044758.html

 

 

 

 

 

 

 

 

上一条:怀念父亲—刘筠先生(七)

下一条:省侨联副主席孙民生一行来校慰问侨联特聘专家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