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在第十一届中山大学水产技术创新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渔业规模化健康养殖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以水产产业全产业链为核心,围绕良种培育、健康养殖、销售推广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入探讨,并以合方鲫育种为例分享创新成果,为水产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刘少军院士指出,中国渔业在2023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渔业总产值达15957亿元,总产量7116万吨,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均贡献突出。但在繁荣的产业景象背后,水产全产业链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各环节发展不均衡,难以形成协同效应。他强调,从业者需在坚守自身优势的同时,补齐短板,深入了解产业链各环节,促进整个产业的均衡发展。
在良种培育方面,刘少军院士介绍了其团队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远缘杂交等手段进行育种的成果。合方鲫的培育是一大亮点,团队运用大杂交品系技术,聚合多种鱼类优势,经过多步法成功创制新种质。合方鲫不仅肉质鲜美,营养成分更是优势显著,相比原始亲本,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DHA、高呈味氨基酸、低水分、低碳水化合物的特点,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
健康养殖是水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刘少军院士提到,当前池塘养殖仍是重要模式,但存在劳动强度大、受环境制约等问题,智慧化、机械化升级迫在眉睫。以合方鲫2号为例,其适用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实现生态养殖的同时,还能有效减控镉,既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健康养殖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
销售环节对水产产业链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优质的合方鲫凭借良好的肉质、生长快等特点,在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像草鱼加工产品存在难以长时间保存的问题,这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努力解决。刘少军院士呼吁从业者加强合作,充分考虑不同环节的需求,打破专业壁垒,形成紧密协作的有机整体,确保产品从养殖到销售的顺畅流通,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除了合方鲫,刘少军院士还分享了团队在鱼类育种领域的其他创新技术,如远缘杂交结合冷休克等特殊处理方式,能够筛选出更优质的后代,并且证明了提纯复壮技术在选育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优于传统认知,为鱼类育种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文章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