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写在刘筠奖学金十周年之际

发布人:日期:2019年04月04日 22:11浏览数:

在湖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师大)求学的十年(2003-2013年),是我快乐成长的十年,也是打下坚实科研基础和确立人生目标的十年。回顾这十年,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师们对科研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刘筠先生即为其中之一。

 2003 年,我本科就读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和他人交谈时,我总是非常自豪地说,我们学院有一位研究鱼的刘筠院士。那个时候,只知道师大的“湘云鲫”和“湘云鲤”是世界首例三倍体鱼,肉多味美、生长快、抗逆性强。使自己对湖南省“鱼米之乡”的称谓又多了一层理解。那个时候,我对刘筠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刘筠先生对我们而言,就是学校开大会的时候坐在主席台上和我们有遥远距离的传奇人物,是我们的科研偶像。

与刘筠先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我大四的时候。当时我正在研究一个拟南芥双受精的突变体,需要用到相差显微镜。因为我所在的课题组设备有限,所以我的导师带我到刘筠先生领导的鱼类发育实验室来借用设备,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填写仪器使用预约单,感觉刘老师实验室管理严格规范,进入显微室之后一切整洁有序,使人顿生科研的敬畏之感。让我惊喜的一刻是在我和导师观察材料的时候,刘筠先生拄着拐杖,笑眯眯地走进了显微镜室,我们起身向刘筠老师问好,刘老师问我们在观察什么材料,并饶有兴趣的询问了拟南芥的珠孔、中央细胞和卵细胞的位置和形态特征,随后刘先生问了我的姓名和年级专业,当他得知我还是大四学生的时候,不断地说“好,好,不错”,给予我鼓励。这次接触,使我感到原来院士“大咖”也会在实验室和学生交流、讨论的。很快,我就发现我们的大惊小怪是如此的没有“见识”,因为,在后期我陆续借用相差显微镜的过程中,曾无数次和刘筠先生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最后,我甚至认为,如果在实验室没看到刘筠先生才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进一步在其他同学那了解到:刘筠先生不仅每天都在实验室,而且还和他遇到的每一个学生交流,询问他的个人情况和科研进展,给予鼓励和引导,甚至连实验室的垃圾要倒得勤快一点这种事情也会叮嘱。

多年后,我也从事了教师的岗位,在湖南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我的学生们总结说,于老师基本每过15分钟就会从办公室出来,到实验室转悠一圈,和学生们聊几句科研和人生。在我看来,这是刘筠先生科研精神的影响,我想把它继续传承下去,让科研的基因得到遗传。

我和刘筠先生更进一步的联系在一起,是通过“刘筠奖学金”。在“刘筠奖学金”出现前,我总是非常羡慕师大的文科生有“树达奖学金”。在我研究生的时候,刘筠先生首次设立了针对师大生物学方向优秀学生的专业奖学金!为了一圆梦想,我暗自努力,在PNAS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在硕士第三年的时候,终于获得了“刘筠奖学金”这一殊荣!能得到来自专业领域的肯定,使我对科研更有信心,也更有干劲。这个肯定也促进我努力奋斗,在博士期间,我又第二次获得了博士生“刘筠奖学金”!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奖励,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使自己坚定了走科研之路的决心,只要努力扎实做实事就能获得肯定,就有可能改变人生。两次“刘筠奖学金”的获得经历,是我人生迈出坚实脚步的催化剂。我非常庆幸在人生科研的最早期,有来自“刘筠奖学金”给我的肯定、鼓励和鞭策,使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有克服科研道路上诸多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正是刘筠先生从鼓励和扶持年轻学生成长的角度和初衷,使我这个从师大生科院出来的一颗小苗能够自信成长。

现在,身为人师的我也向刘筠先生学习,经常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保持学生的科研信心。学会通过专业的声音和角度去肯定学生在科研上的进步,这也是目前我们实验室保持活力和持续产出的原因之一。

回顾在师大学习的十年,我很幸运获得了刘筠先生的言传身教,也获得了刘筠先生的专业肯定,使自己一路走来,有骨有形。同时,我也不断的鞭策自己,一定要把以刘筠先生为代表的湖南师大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遗传下来,发扬光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筠精神永留存。

作者简介:于峰,第二届、第四届刘筠奖学金获得者。19843月生于湖南永州,现为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 (2017),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7),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2016),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15)

 

 

 

上一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写在刘筠奖学金十周年之际

下一条:李民、蒋洪新到实验室和望城基地调研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