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称为实验室)召开2017年度总结汇报交流会。科技处处长马铭、实验室各研究方向负责人、实验室有关成员、部分开放课题负责人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实验室主任刘少军教授主持。刘少军教授、夏立秋教授、刘中华教授、肖亚梅教授、冯浩教授、吴秀山教授、徐孟亮教授、张纯副教授、胡翔副教授、范雄伟副教授、谢华平博士、任力博士、胡方舟博士就各自的专题科研情况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工作总结。梁宋平教授、丁学知教授等老师就如何进一步建设好实验室发表了很好的建议。
2017年,该实验室在科学研究、论文发表、国家发明专利获得、科研课题获得、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产学研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均完成了本年度的考核指标。
在科学研究方面,在本年度,该实验室在淡水鱼类生殖发育及遗传育种研究方面阐明了鱼类远缘杂交的遗传和繁殖规律;建立了一步法育种技术与多步法育种技术,用这两种技术研制了湘军鲫、湘军花鲫、湘军白鲫、合方鲫等新型二倍体鱼品系;研制了新型四倍体鱼和三倍体鱼等多倍体鱼类;在获得具有多种杂交优势的合方鲫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了合方鲫2号;对已有的优良鱼类继续进行了推广养殖;利用基因敲除技术获得了有明显变异的白鲫和合方鲫;利用化学诱导方法获得了同源四倍体鱼细胞系;在几种重要淡水经济鱼类的基因组结构和解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鱼类天然免疫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结果;在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生物学特性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数据。
在文章和专利方面,在本年度,实验室已发表SCI论文23篇,中文核心论文4篇;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
在获得课题方面,在本年度,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或省部级项目12项,获批资金共916万元;实验室还获得从2018年开始执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项目3项,直接经费共计762万元。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在本年度,实验室引进了舒玉琴、吴慧、杨聪慧、刘富国、周伶俐等5名优秀的博士;实验室于2018年1月聘请麦康森院士为潇湘学者教授;刘少军教授被农业部聘为国家大宗淡水鱼体系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科学家;刘少军教授当选为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何善平博士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冯浩、陈松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一等奖;覃钦博副教授获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在获奖方面,在本年度,刘少军教授领衔的“鱼类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项目获第十届大北农科技奖;刘少军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湖南光召科技奖;冯浩教授指导本科生卢亮、汪旭等同学的作品《青鱼STING在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的机制》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事一等奖,这是本届湖南省代表团获得的唯一一等奖。
在学术交流方面,在本年度,实验室主办了“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朱作言院士、林浩然院士、桂建芳院士、印遇龙院士等出席,桂建芳、印遇龙等30余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等国内外30多个单位共300多位科研工作者参加此次学术会议;实验室承办湖南师范大学-喀山联邦大学第二届交叉科学论坛,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Irina Galkina教授、Emiliia Valeeva教授、Natalia Stepanova教授和我校的多位学者进行了交流;实验室邀请了张清风、郑绚如、郑汉其、岳根华、杜少军、刘占江、聂品、邹钧、王桂堂、曾志强、袁永明、李胜、舒友生等2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实验室做了十多场学术报告。
在平台建设方面,在本年度,实验室为望城基地的四期建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该建设项目已获得学校党委会通过;建立了杂交鱼类数据库,包括33种杂交鱼及其亲本鱼的转录组数据;45台大型仪器资源开放共享;与成都、广州等地的多家单位正在签订研究合作协议。
在产学研方面,在本年度,实验室与大湖股份等企业进行了密切合作;将联手开展“淡水鱼类苗种百亿尾工程”项目,相关项目的新闻发布会和签约仪式正在筹备之中。
在开放课题方面,在本年度,实验室设立了10项开放课题,资助总额度达96万元。
通过交流和总结,大家看到了通过一年的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发现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马铭处长在总结中指出,学校领导非常关注和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很高兴看到实验室超额完成了在《实施方案》中提出的2017年度的考核指标,但仍需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建立有效的经费管理模式,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努力将实验室建设好。